1. 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、思維能力、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。
2. 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、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和習慣。
3.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,陶冶性情。
4. 培養學生品德,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。
5. 體認中華文化,培養學生對國家、民族的感情。
計劃內容 |
1. 優化「混合式學習」教學設計
對象:二、五年級(擴展) 三、六年級(開展) 主題:「混合式學習」教學設計 內容: •每學段各設計一個教學單元 •透過共同備課及課研進行教學設計。 •設計課前預習、課堂教學、課後鞏固及延伸的教學材料,並且善用電子學習及互動平台作為輔助教學工具 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用電子學習媒介(包括網上自學平台、題目庫、學習應用程式等)進行自學。 •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監察工具,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,從而作出回饋訂正、反思改進。 |
2. 分享進修有關電子學習課程的策略
對象:中文科老師 主題:有關電子學習課程的策略 目標:提升老師運用電子學習的能力 內容: • 規劃科任進修,安排在雙月會進行至少2次分享 • 介紹不同的電子工具 • 電子工具應用在語文教學舉隅 • 教師在共備中需要加入有效的電子學習策略 |
3. 優化「小組分享」活動內容,讓學生互相交流
對象:一至六年級 主題:小組分享 目標:增設生活情景,創設更多表達及述事的機會,提升學生說話與溝通能力。 內容: •每學段各設計一個教學單元 (一年級只做第三學段) • 訂定教學重點 • 小組分享內容/主題貼近學生生活經歷 • 學生能在課堂及活動和別人交談 • 學生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意見 • 學生能恰當地回應別人的意見,如提問、解釋或補充 • 學生能表情達意,表達要清晰 |
4. 優化「一分鐘個人分享」說話訓練 對象:三至六年級 主題:「一分鐘個人分享」說話訓練 目標:提升學生自信地表達及述事。 內容: • 教授學生朗讀和口語溝通 的基本技巧 • 注重聲量、發音與吐字及身體語言:動作、眼神和 姿勢 • 鼓勵學生組織故事的情節,可加入獨白和對話來演繹 • 善用不同類型的評估,讓學生養成自我完善的學習態度,如師生互評、生生互評 |
5. 1 擴展中文科「心繫中華」課程 目的: •推動學校優化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規劃,發展有效的學與教和評估策略。 •透過學習豐富的中華文化項目,讓學生認識、認同和珍視中華文化,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,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。 5.1.1優化四年級「心繫中華」的課堂設計 內容: • 透過共同備課及課研進行教學設計。 • 優化文言文《折箭》和課文《愚公移山》的學習材料 • 強化價值觀團結精神,以反思引發學生從知情到意行
5.1.2推展五年級「心繫中華」課程 內容: • 透過共同備課及課研進行教學設計。 • 以課文《西遊記》作點子,帶出價值觀團結精神 • 以反思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呈現團結精神
5.2. 按教師專業成長階段,參加教育局不同形式的專業培訓 對象:四年級 主題:中文語文課程領導專業發展學習社群 目的:通過跨課程學習,在中國語文科融合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元素 內容: • 老師參加講座,加強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 • 安排考察活動,協助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 • 教育局支援人員訪校服務,為中國語文科加入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元素
|
6.1 開展跨課程學習主題 主題:「宋朝:古人生活面面觀」 對象:四年級 協作科目:人文、視藝、圖書 內容:
> 安排學生閱讀宋朝詩詞及發明家的傳記篇章。 > 學生製作打油詩,表達對宋朝輝煌的文明發展欣賞的情意
6.2 延展「賽馬會『看動畫.讀名篇.識古文』學習計劃」 對象:一至六年級 主題:「看動畫.讀名篇.識古文」 目的: 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,深化莘莘學子對中華文化的認識。 內容: • 配合香港教育局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共40篇文言建議篇章 • 優化校本學與教材料
|
1. 二年級種籽計劃(《伊索寓言》)
2. 三年級種籽計劃(《成語園地》)
3. 四年級種籽計劃(《中國寓言》)
4. 五年級種籽計劃(《遊記》)
5. 六年級種籽計劃(《中國小說》)
6. 中文硬筆書法比賽
7. 投稿《春雨》
8. 校際朗誦比賽
9. 「中文百答」
10. 五、六年級校內作文比賽
11. 一至四年級「班際詩歌朗誦比賽」